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质风险控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指南》印发之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对《指南》内容进行了解读。
一、出台《指南》的背景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呈较快发展态势,截至2020年9月,全国共有42个城市在建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在建里程5000多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属高风险工程,多以超深基坑和暗挖隧道为主,工程建设面临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地质风险差异大,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急需通过先进、适用的技术管理措施防控地质风险,化解不利影响,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化解工程风险
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应对不良地质条件措施专项课题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调研,并实地考察北京、青岛、宁波、广州、贵阳、重庆等地质条件复杂城市,总结各地应对地质风险的成熟做法,研究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管理措施,形成《指南》(征求意见稿)。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现在正式印发《指南》。
二、出台《指南》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过程风险管控,取得积极工作成效。但一些城市尤其是新开工城市仍存在着地质风险认知程度不高、系统性研究不够、风险辨识不到位、风险评价不规范、控制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需要规范和指导。
《指南》聚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地质风险控制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近年来典型事故和工程风险,提出复杂地层结构的概念,督促各地高度重视复杂地层结构导致的工程风险。同时,提出了地质风险评估方法,探索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质风险控制长效机制,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奠定牢固基础。
《指南》的出台,有利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建设单位以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第三方监测等对地质风险的认知水平,实现全员参与、关口前移;有利于提高参建各方对地质风险的辨识、评价和施工现场处置能力,减少因地质风险造成的各类事故,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三、《指南》的主要措施
《指南》将地质风险控制贯穿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分为总则与基本规定、地质风险管理基本要求、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复杂地层结构、地下水6章内容,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阶段所涉及主要施工工法的地质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一是地质风险管理。明确工程参建各方管理责任,涵盖地质风险因素识别、单元划分、辨识、评价与分级、控制措施等工作内容。二是地质风险分级评价。根据地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采用风险矩阵的方式将地质风险等级划分为四级,明确了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并将地质风险分级结果应用于工程风险等级评价,实现了地质风险分级与工程风险等级的有机结合。三是地质风险应对措施。系统梳理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复杂地层结构以及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按照不同施工工法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勘察、设计、施工措施。
四、认真推进《指南》落实
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以及建设、施工等参建各方要深刻认识《指南》的出台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推进《指南》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一是加强督促指导。指导工程参建各方根据当地施工工法、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特点,明确地质风险控制工作具体措施。加强责任落实监督,不断完善地质风险控制体系机制。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参建各方要组织开展相关技术项目科技攻坚,保障地质风险控制必要的投入,也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地质风险专项评估工作,提高地质风险控制专业化水平和效率。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将地质风险控制技术管理措施纳入培训内容,强化地质风险控制意识,不断提升安全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