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所谓广泛就是涉及到各个行业、各个地区、每个家庭、每个个人;深刻就是对我们的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带来巨大的变革。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气候中和,我们国家讲的“碳达峰”,到目前为止指的是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并没有指其它的方面。“碳中和”是除了二氧化碳以外,还有其它种类的温室气体,比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烃化物等制冷剂的排放,特别是甲烷。

下面分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一下我的认识和理念:
发展背景方面,主要是看气候变化,要控制在1.5度以内。因为今天气候的变化并不是今年排放造成的,它是若干年、几十年前的排放造成的影响。发达国家都排放完了,今天它讲清洁、讲控制,而我们还在过程中,我们的生活水平还要发展,我们还要过好的生活,这方面有影响。所以讲气候变化,讲碳排放权也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我们有压力,总量全球最大。
国际经验方面,就是我们在“碳达峰”和“碳中和”之间的时间非常短,只有30年,而发达国家一般都是五六十年。单从建筑领域来看一下,美国的建筑运行碳排放大概占了34%,它的占比最大的是交通,而我们国家是工业领域最大。所以,未来中国的发展,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占比仍然会变大,这就是压力。
建筑用能强度方面:带来了碳排放的增加,我们做的建筑节能工作只是减缓了它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增量的速度。
建筑领域何时达峰呢?达峰的情景是什么?我们达峰后的一些措施,怎么实现中和?
实现碳达峰,我们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模型,通过自上而下的国家能源平衡表,应该说科学性、合理性是可以的。这里也有一个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在IPCC的统一规定里面,每一个领域或者每一个行业减少直接排放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所谓直接排放,是这一个领域、这一个行业的直接责任;间接排放是这个行业、这个领域的协同责任。
影响建筑领域的碳排放的三大因素:宏观因素,城市化、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迁徙、经济增长、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变化,包括房子的空置率;建筑技术因素,也就是建筑节能标准提升、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应用;三是用能模式的变化,建筑逐渐减少用煤、用气,实现电气化,包括能源结构的降碳因子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分析和政策的组合、技术的提升,可以看出来,我们若要在2030年前实现建筑领域的“碳达峰”,也就需要有更强的政策和技术措施,这样会在2030年前使峰值降到27.5亿。到2060年建筑领域要实现碳中和,建筑自身的贡献大概在60%以内,最大到60%,剩下的40%是和电力部门的协同配合。
建筑领域的实施路径又分很多方面,包括城市建设、县域承载能力、建筑节能、能源结构以及生活生产方式。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我们国家双碳实现的先决条件,不可或缺,同时建筑节能又是实现双碳的首要措施,也是最佳选择。我们讲的节能是第一能源,你节省了就是不用了,所以是首要措施、最佳选择,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双碳”战略下,我们的技术进步是倒推的,是引领的,产业必须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