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认为,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国内国外两手都要抓。
他表示,充分发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循环国际循环互相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这个格局不是说我们就不对外开放了,相反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且是把国内的大循环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的新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劳动力丰富的特点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取得了比较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红利优势逐渐缩小。不过蔡昉表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比较优势并未丧失。他说:“我们现在作为最大的制造业大国,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制造业出口国,我们的优势也体现在价值链上的优势。同时比较优势还拓展到什么?一个国家丧失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应的产业就转移到其他的国家和经济体。但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资源禀赋也有很大的不平衡,产业在转移出去之前,会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给我们更长的时间去进行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人力资本优势更多是供给侧优势,但今天,中国的国内市场也在加速成长,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蔡昉认为,中国的需求侧优势愈发明显,发掘需求侧潜力也是我们经济突围的方式之一。他指出,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庞大市场潜力挖掘出来,增加居民的收入,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这些都有利于扩大消费。
增加消费,需要增加居民的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又需要有充分的就业。在蔡昉看来,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新的就业岗位的活跃度非常重要。
蔡昉认为,直达县市,帮助企业纾困,这个做法应该常态化。财政支持的资金应该对着最基层,直接对着企业。除此之外,还应该进一步扩大。“有些企业不知道它还能不能维持,因此财政支持应该到人,加大低保、失业补贴、失业金的发放,以及其他的直接帮助家庭和个人的财政支持。这样就可以保持收入稳定,就可以继续消费。而消费是企业复苏的关键,也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双循环的新格局下,挖掘需求侧潜力,如何打通城乡循环中的梗阻?蔡昉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约16个百分点,如果把这个 “缺口”填平,会有巨大的潜力。
蔡昉表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而以人为核心的具体体现就是以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落户、成为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现在也是最好的推进时机。让农民工特别是长期稳定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能够成为城市居民,稳定他们的收入,稳定他们的劳动力供给,焕发出他们作为消费者的庞大潜力。